帶孩子,我自問並不擅長。我每每是用 task-based 的角度來看,完成一件和育兒相關的工作,會有成功感。但其實,跟孩子的互動和情感交流,應該更加重要,不過,我就是缺乏需要的耐性。
這些年,我覺得,自己有興趣的事情,因為自己可以投入得到,倒是也可以啟發了他們對之的興趣。
其中一項,就是閱讀圖書了。
回看,兩本汪培珽的著作,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和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,對我 (以及孩子) 來說有很重要的影響,啟發了我試著從孩子小時開始,跟他們說故事。他們耳濡目染,從小就很自然的愛拿書本看 (雖然那時連字都未識),上街也很愛到書店和圖書館 (這兩處地方的吸引力跟玩具店不相伯仲)。
如果我沒有讀過這兩本書,雖然我都會想他倆跟我一樣愛閱讀,但由他倆跟自已發展的話,可能結果會有點不一樣。
回想在他們年幼時,還憂心他們學習英語,要走一條和自己一樣事倍功半的路,所以也參照汪的著作所說,就在他們一兩歲時開始,每天都對著他們讀英文故事 (那時是早上讀英文故事,晚上讀中文故事)。其實這個做法真的很有效,加之那時要以英語和家裡外傭溝通,所以孩子的英語聽講能力發展得不錯。這個根基,有助他們初來到英國時的語言運用和學習。
其實,最初跟他們讀英文故事時,也沒想過會帶著他們到外地生活。而話說回來,他們來到英國時,只是六歲,年紀也小,就算沒甚麼根基,或許自自然然,也會學習到英文了。
反而,要憂心他們中文語言能力。兩孩子來時剛讀完香港的幼稚園,只會寫和認基本的漢字,但比起土生土長的華人,已算是不錯的起步點。
最大的挑戰,是沒有相關的語言環境,他們來到一開始讀小學,幾個月內很快就「轉台」講英文了。甚至我帶他們返學放學,他們也要求我不要跟他們講廣東話,始終他們年紀小,可能覺得這樣很異相。
不過在倫敦地區,很多外國人的家庭,例如歐洲國家或者印度、非洲國家,所以其實有很多小學同學的家長,也會跟他們的孩子講他們的母語。我就這樣,試著跟孩子解釋。慢慢下來,他們也似乎可以理解,沒那樣抗拒。
幾年下來,除了在家中堅持跟他講廣東話之外(我自問要用英文跟他對話,會很痛苦),多得在網上看香港的電視劇,他倆的廣東話聽講能力算是不錯。電視劇讓他們能感受得到,除了父母以外,其他人用這些語言的場景是怎麼樣,也讓他們保持對中文的興趣。
最近多了些在香港過來的朋友,大人們交談,孩子們有時也會插咀。朋友說,聽他倆說的廣東話,跟在香港長大的孩子,分別不大。
英國有全國的人口普查,每戶的家庭成員也要在網上輸入相應資料,填到兩個孩子時,我叫他們兩人跟我一起輸入,有問題問到「你是甚麼人 (例如是 British / Chinese / Hong Kong,即是甚麼國家地區的人)」,他倆都會回應是 Hong Kong。但問到「What is your first language?」,他倆都會說是 English。
不過,依我看,他倆中英雙語的根基算是不錯了,往後再看如何發展下去吧!
回看,最初關於英語能力的憂心,倒是不必要的。或許現在要擔心他倆的中文能力,也是過慮。世事多變,有太多事情預料不到。盡力安排好之後,或許,也不用憂心太多了。
